月 夜
杜甫
今夜卢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月夜》写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当时杜甫挈妇将雏逃至(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不料自己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而妻子儿女抛撇在 州。诗人身困长安,望月思家,写下这首千古传唱的名作。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不明说其情,直陈其意,而是反弹琵琶,曲径通幽,明明是自己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子儿女,却不明言相思之苦,离情之痛。诗人悄焉动容,神驰万里,从妻子对自己的思想写起。正如清人施补华曾说,此诗“可谓无笔不曲”(《岘佣说诗》),所谓“曲”,就指此诗反弹琵琶,曲径道幽的构思特点。
首曲:意本思家,却偏写家人思我。《月夜》抒写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这情,可诗人不说自己如何抬头望明月,低眉思亲人,而是从远在 州的妻子写来,想象出一幅月下思亲的画面:“今夜 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妻子看月,并非欣赏良辰美景,而在“忆长安”。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已酣然入眠,只有妻子一人,记挂着长安的丈夫。诗人把思妇形象写得真切透彻,实际上使自己的情态毫发毕现。透过这些诗句,诗人身似枯木而心如沸锅的形象呼之欲出。这种写法,犹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二曲:以美容衬愁苦。“香雾云 湿,清辉玉臂寒”,妻子容颜美妙,楚楚动人。发髻高耸,闪着光亮,散着清香。娇嫩白皙的手臂,在月光下如凝脂,似白玉,其人倩丽自可想见。其实,作者时年四十五岁,妻子不会如此年轻貌美。这从《北征》(写于757年,即写《月夜》的次年)中可略见一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可见妻子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作者没有写妻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而是风姿绰约,容颜俏丽,其用意一读便知:妻子越貌美,越显得自己思念之切,越显得妻子孤栖凄苦。
三曲:打破时间顺序,摹写现在之苦。
①以过去写现在。“今夜 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分明透露出作者和妻子有过“同看” 州月的往事,如今自己身陷长安,妻子“独看” 州月,充溢了辛酸,交织着惊恐。往日虽然生活贫寒,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担忧愁,而今妻子“独看” 州月,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替母亲分忧?诗人通过以过去写现在,思妻之深亲溢于笔端,感人肺腑。
②以未来写现在。诗人以日后夫妻重逢后的悲喜交集的情景,反衬目前两地分离之苦。“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什么时候夫妻团聚,共看团圆之月,共享亲人相逢之乐,苦尽甘来,迸展欢颜。诗人写“双照泪痕干”,实际在表明现在“独看泪阑干”,想象来日之美,正由于今日之苦,含蓄地折射出一腔思妻的深情和身陷囹圄的悲苦,难怪前人曾赞誉说:“千古杜陵佳句在,云 玉臂也堪师。”(清人薛雪《一瓢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