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lueberry蓝莓
人生和酒有着说不尽的话题,脱不尽的干系。
差不多谁都有在饭桌上喝高的经历,前天我还狠狠灌人同时也被灌,回来以后就一直晃晃悠悠,头昏脑胀,趴在床上,一会儿就迷迷糊糊了。
很多时候,朋友就是这样从酒桌上喝出来的,特别是一些北方朋友。听起来俗不可耐,实际上充满中国特色。看看粱漱溟先生关于中国人性的文字,就能了悟一二。当然,不看也能明白,最最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告诉所有在酒桌上的或者在去酒桌路上的朋友,酒是多好的润滑剂,都赶上凡士林了。
曾经做过一个关于酒的心理测试:喜欢喝啤酒、白兰地、威士忌、葡萄酒、白酒还是清酒。答案与个性有关,具体记不清了。只是记得那时做的很头痛,不知选哪一个好。虽然我的酒量是菜鸟级的,对酒的口感倒是比较敏感。在我喝来不同的酒有不同的妙处。品酒就和看人一样,每种酒有每种酒的个性,即使同一种大类的酒都是很不同的。就像有些中国人比老美还老美,有些高卢鸡比炎黄还炎黄。朋友安慰一失恋密友时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没有不和的星座,只有不和的人。可见人或者酒以类聚不见得准确。
某几个牌子的白兰地比绝大部分的美国威士忌好多了;可是如果是皇家礼炮或者glanfidish 二十一年,那么对我而言就超过一切白兰地了。
清酒个体差异也大的吓死人。我特别偏爱一种京都产的口味极其醇厚的sake,热饮。我可以一晚上一个人喝上两三木盒,舍不得放下。但是那些给我感觉象是掺了水的烧酒,我连一小杯都不想喝。
至于葡萄酒,那也不用我多说,地球人都知道葡萄品种、年份、酒庄、氧化程度以及保持条件等等都会左右一杯葡萄酒的口感。
我一哥们海量。每次和他一起喝酒,我都浅尝辄止,即使在好的酒。我们曾经一起品葡萄酒,一瓶一瓶试过来,结果我每瓶只喝1/3杯。剩下的他全包了。他说我浪费了一条好舌头。还好上帝让我酒量菜鸟,要不然就和陈逸飞一样了。
一个人时,我几乎滴酒不沾。可见本质上我不是嗜酒之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喜欢丰富多彩的酒的味道。遇上品酒派对,我会在不过量的前提下,尽量多的尝不同品种的酒。碰上不得不喝的时候,尽量保护自己的肠胃和肝脏。
适度饮酒能强身健体,希望这不是无聊小报和时尚杂志为了销量暴的伪料。因为我爸就信奉这一条,天天晚上一杯葡萄酒,据说有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俗话说久病成医。这个喝酒的门道也是从反复实践里得来的。我爸现在看起来对葡萄酒有了那么一点小小研究了,至少有了偏爱的葡萄品种和酒庄。
说道品酒,不能不提最近奥斯卡得奖影片“杯酒人生”(Sideways)。两个中年男人,怀着不同目的,驾车旅游。其中一人堪称品酒内行,于是便有了一系列的关于酒的对话。其中一段相当深刻,是一个朋友对那个懂酒的迈尔斯说的。我试着把她译成中文:我喜欢思考酒的一生。我喜欢想葡萄生长年份发生的事儿。那年的阳光如何,是否下雨,还有那些照料、采摘她们的人们,如果是陈年老酒,那些人可能已经死了,而酒还在不断进步……酒在进化,越来越细腻,达到极至,然后又不可避免的衰落下去……”盛极而衰,否极泰来,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我觉得影片的中文名字译的极好。既道出了影片是围绕酒与人生展开,同时点出了量词“杯”。
只是一杯,多了就过了。酒倒十分,是敬人,过则损,满则溢。溢了就是冒犯。
杯酒人生,不多不少,一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