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阅读 · 抒情散文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散文 > 抒情散文 >

漫談「漢字的發展與中國的統一」﹝黃乃強﹞

发布时间:2022-11-27 20:36:42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有人說,中國的統一最重要的方面是文化的統一。這句話說得很對,因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一種很獨特的、很統一的文化體系,那就是近年來人們常提到的、倍受世人崇尚的「中華文化」。漢字不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種很獨特文化形式。因此,研究一下海峽兩岸﹝其實還應包括海外華人社群在內﹞漢字的差異與統一,及其與中國和平統一前景的關係,應該是很有意義的一個課題。

我想,研究漢字的差異與統一,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漢字的「義」,二是它的「形」,三是它的「音」,四是它的「碼」,五是要顧及它的應用范圍﹝普及率﹞:

【義】:漢字向來是一字多義的。不過,從北京到台北,從紐西蘭到北美洲,從新加坡到馬來西亞,從澳門到香港,全球華人對漢字的字義的認知幾乎是完全沒有異義的,此處不再多所述說了﹝註:此處指的是單個漢字的「字義」,而由數個漢字組成詞的「詞義」,雖然全球華人在這方面的認同性也不存在問題,不過不在我們討論的范圍內,此略﹞;

【形】:形比較複雜,海峽這邊通行簡體字,海峽那邊通行繁體字,即「形」之異也;不過自古以來漢字就是一字多形,即同一個漢字也有一種或多種不同寫法,例如孔乙己說「茴香豆的茴有五種寫法」就是這個意思。回顧整部中華歷史,漢字本來就是發展的;除簡體、繁體之外,漢字還有甲骨文、彖體、楷書、草書、隸書、魏書、仿宋體等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書體之別;而且同一書體的漢字還有正字、別字之分;香港流行一種「百福圖」,即福字有一百種寫法,包括了福字的一百種體形,都是漢字的「福」字也。

既然漢字本來就有那麼多不同形體存在,那麼,在那多形體之外,發展多一種簡體形體,有甚麼不好?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五種茴字也好,都是茴字;一百種福字也好,都是福字;形體不同,都是漢字,有何不妥?

所以,不管簡體、繁體、草書、楷書、隸書、魏書、宋體、大彖、小彖….,盡管形體不同,它們通統都是漢字。

所以,漢字根本從來就是一種統一的文字;不管在歷代的平版印刷世界,還是在現代電腦世界和互聯網世界裡面,都是如此!

【音】漢字的發音就更複雜了,不單一字多音,而且「南腔北調」,自古如此,并不妨礙我們民族的大一統。但時代進入高文明高科技年代,這種「南腔北調」各說各話畢竟不便,因此,從孫中山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到香港、澳門政府,到新加坡政府、馬來西亞華人領袖,都把推廣標準漢語拼音當作一項長遠的目標在努力。而在這一方面,中國政府早期制定的標準漢語拼音方案,在實現中華民族語言文字「消異求同」,在讓「漢語走進國際而成為世界主要通行語言文字之一」這一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說「漢語走進國際而成為世界主要通行語言文字之一」不是沒有根据的。實際上,在世界各國,學習和使用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在電腦世界特別在互聯網世界,漢語的用戶目前己經超過法語而成為世界通行的第二大語言。

在這一方面,台灣陳水扁政府卻擬逆向而行,是一個異數。它企圖在漢字的注音體系上另搞一套有別于中國政府制定的、國際普遍認可的漢語拼音標準,是別具用心的,不過卻是愚不可及的行為。

【普及率】普及率當然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例如「甲骨文」的「義」、「音」、「碼」等的異同并不重要;一些僻字,少人應用,也可不論,但作為一種社會的通用語言文字,異同之爭就不能等閒視之。漢字的改造、大陸簡體漢字的再改造和廢存,就是不能不考量一個社會層面的問題,即其「普及率」的因素。

【碼】即漢字的標準編碼。這本來不是漢字的固有屬性,只是到了近代世界的電腦時代,漢字的編碼才成為它的一個固有屬性。而且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與前面談到的幾個性相比,目前「碼」是漢字的一個最重要屬性。

目前漢字的碼有兩套,一套是中國政府早期制定的國標碼GB2312﹝還包括其補充集﹞,另一套是Big5碼即大五碼。早先國標碼專用于簡體字,大五碼專用于繁字,但電腦裡可以互相轉換和互通。目前,電腦和互聯網的使用者己完全一用理會甚麼國標碼與大五碼,電腦已可自動完成兩者之間的轉換與互通;這就是說,簡體繁體間的轉換和互通,電腦可以自動完成,不會給使用者帶來困擾了。

漢字簡化、拉丁化進程的中止

五四運動以來,以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的知識界有部份人一直存在一種見解﹝其實是一種誤解﹞:以為中國的漢字是一種落後的文字;中國的落後與漢字有關;中國要現代化非改革漢字不可。有的學者甚致主張完全屏棄方塊漢字,改為拉丁字母拼音文字。這種見解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立即設立了【中央文字改革委員會】,提出中國文字改革的方向﹝最終改為拉丁字母化﹞和漢字的簡化方案﹝作為漢字拉丁化改革的第一步﹞,并公佈了漢字的羅馬拼音方案和第一、二批漢字簡化方案并付諸執行。

人們不應否定中國政府在漢字改革上的努力和一切積極的成就,例如它制定了漢字的統一編碼「國標GB2312」和漢字標準羅馬字母拼音法。這兩項制定為以後漢字的國際化和電腦化做出的貢獻是無傭置疑的。簡化漢字方案雖然近年來很受垢病,但它在一定歷史時期促進了教育的普及等方面的作用,也不應完全予以否定。

只不過,隨著世代的進步特別由於近代電腦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漢字其實并不是一種落後的文字,甚致還可能是一種最美和最科學的文字;認識到中國在某個歷史時期的落後其實也并不是漢字的責任。因此有必要對漢字的改革方向﹝簡化以致最後拉丁字母化﹞和發展作出檢討。

1983年間,我作為香港最早期的中文電腦設計師,出席了聯合國「科教文」在中國政府支持下,於北京召開的「國際漢字信息處理研討會」。會上,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的數百名漢學家、學者及電腦工作者對漢字的信息處理和文字改革方面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雖然有一些不同的意見,例如有兩三位外藉華裔學者﹝筆者知道其中一位來自美國某大學,另一位是東南亞學者﹞還是發表了幾篇主張漢字完全拉丁化的論文,但并未成為主流意見;會議的主流意見對中國政府制定漢字信息處理方案和文字改革方面的意見幾乎是一致的,那就是:

* 中國政府制定的漢字電腦編碼方案即國標碼GB2312,得到會議的一致認可與接受;

* 中國政府制定的以標準北京話為準的漢字拼音碼﹝當時叫羅馬拼音碼﹞作為漢字的注音碼是很好的方案,得到會議的一致認可與接受;

* 中國文字﹝漢字﹞完全改成羅馬拼音化是完全沒有必要和不可行的;

* 漢字是一種美麗的文字,它在信息處理領域裡更是一種既科學又有效率的文字,對它的過份簡化和改造是沒有必要的。

中國政府很支持這次研討會。會議期間,中國人大副委員長周培源先生兩次﹝一次在全聚德一次在人大會堂小宴會廳﹞宴請了全體與會學者和專家。

會後,我陪同倫敦大學東方語言系系主任湯姆遜教授和與會的幾位英國漢學家拜訪了中央文字改革委員會。印象中,接見我們的領導對這次國際研討會的情形似乎很瞭解并持相當開明的態度。

過後不久,大約是1984年吧,中央文字改革委員會收回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制定的第三批漢字改革﹝簡化﹞方案。隨後,連中央文字改革委員會本身也被改組﹝被撤消;目前相應的部門是【中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了。

文化大革命運動中被推得火熱的漢字改革﹝簡化﹞運動就這樣中止了。當然,漢字的拉丁化改革運動﹝如果還有少數學者仍擬推動的話﹞也自然中止了。

﹝註:真的不要低估了中國政府對編制國標碼和漢字拼音嗎的上述兩項成就,因它為漢字的統一和漢字的國際化,遵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有趣的是,會議上許多外國漢學家對「漢字是一種美麗、科學而有效的文字」進行了肯定,為漢字摘掉它背了幾十年的「落後」帽子;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專家們則聲音低弱。﹞

漢字的美學與藝術屬性

其實,漢字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從來沒有那種文字給人們帶來那麼多美學和藝術的享受。書法家揮書幾個字,可以或豪放或優雅、或粗獷或溫柔,盡表現書者胸中之志向、之情感、之靈性,并可以將之傳感給讀者、觀賞者。

美學和藝術屬性是漢字最要重的屬性之一。這一點我們留給千千萬萬優秀的漢家書法家和書法欣賞家們去評說。

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文字既繼承了某些漢字又夾雜了平假名、片假名,失去日本文字的書法美,所以時至今日,日本的書法美學還多以漢字輔之,這恐怕不能不是日本書法家們的一種遺憾吧。

在現代通訊領域裡,漢字是最科學、最先進和最有效率的文字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a, 漢字是一種高度發展了的形象文字,它的美學與科學性不同於原始狀態下的原始象形文字;漢字的信息密度也比一般拼音文字的信息密度要高很多。﹝据台灣一位著名漢學專家朱邦復先生說,漢文與拼音文相比較,漢文的信息密度要高出1.3倍。﹞

b, 中國政府制定的、目前國際上普遍採用的GB2312漢字編碼規定每個漢字的通訊代碼﹝或稱電腦代碼﹞為兩個字節﹝2 Byte﹞。英文字母的通用代碼則為每個字母一字節﹝1 Byte﹞;英文單字有長有短而平均由五個字母組成,即每個英文單字需五個字節﹝5 Byte﹞代碼。這就是說英文單字的電腦化碼比漢字單字碼長了2.5倍。在電腦處理過程中或通訊的過程中,是以「碼」來進行和完成的,所以相同數目的英文字要比漢字慢了2.5倍!

c, 考慮到a, b 兩個因素,整體的信息在電腦處理和通訊的過程中,漢語比英文至少要快1.5X2.5=3.75倍!漢字比英文可以快近兩三倍,盡管外國人至今故意不去提它,但這在現代電腦和通訊技術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漢字落後的理由何在?!

d:我自己以漢英對照的文章的粗略統計則是:英文比漢文的電腦字節要高出1.5倍至3.0倍不等,即平均來說漢文比英文,效率要高出2至3.倍。筆者以近日東京「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大會」給我們「紐西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的邀請函﹝中英文各一份﹞為例,它的中文函共386漢字計772電腦字節,英文函1448字母計1448電腦字節。兩相比較英文函比中文函多出1.88倍的電腦字節。遠就是說,若經電腦互聯網傳輸這兩篇邀請函,中文篇的傳輸速率要比英文篇快1.88倍。

在中華詩歌、辭、對聯等文體的中英文本對照中,對比更是3到4倍以上。而且中華詩辭中許多「字外之義」﹝這是象形文字的特點之一﹞,英文根本就很難譯出。這大概就是朱邦復先生所謂「漢字信息密度較高」的道理。不過中華詩詞的這種字外之義,實難用百分比量度出來。

不但在電腦和通訊技術中,你在現實中也可以感到漢字的優越、英文的相對「落後」﹝其實只是兩種文字形體不同而引起的差異罷了,英文并不真的落後﹞。辨認一個英文單字,例如 Dangerous,人腦也有一個由D, a, 到s 的拼聚到取義到反應的過程,對日益快速的交通幹來說,這個過程可能是太慢了;可能等你從d到a到n到g到e到r還沒到o,還沒回過神來,車己經撞上了!所以,國際交通警告符號通統都用圖形符號,沒有一處是用類似Dangerous這樣的拼音文字來做交通警示的!

但我們辨認漢字卻只辨其整體的「形」,是辨認一個個「圖像」;而辨認圖像比辨認一串字母再拼出字義來比較直接也比較快。這就解釋了為甚麼有許多中國的才子讀書可以「一目十行」而且過目不忘;不過這樣讀英文是萬萬不可能的。

﹝附註:發明「相對論」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被公認是偉大天才。而愛因斯坦曾說過,他一向習慣于用圖象思考而不是用符號思考。這一點被專家們認定為是他所以成為天才的重要因素:用圖象思考而不是用符號思考。因為漢字是圖象,西文是符號,所以有人說中國人從小就被訓練以圖象思考,所以用圖象思考的中國人比用符號思考的西方人天份更高,你相信嗎?﹞

電腦裡漢字的形成

在開發中文電腦的最初階段,漢字的形成是個難題。因初期電腦「記憶體」﹝一種硬件﹞非常昂貴,工程師們只能使用所謂「16X16點陣漢字」即每個漢字由16X16個點陣來組成。這是一種最簡易最經濟但其實是不實用的方法。但是,就算這種最初型的電腦漢字,當時的成本也很高,每個漢字約需3至5美仙。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值。要知道,英文電腦只需儲存26個字母和幾十個符號,而中文電腦則需要儲存起碼數千至數萬個漢字與符號。而且,「16X16點陣漢字」根本是太簡單而不縛應用的漢字,要使電腦漢字達到實用的程度﹝例如達到24X24點陣、32X32點陣以至128X128點陣或以上﹞;并且,如果還要存入不同的字型和字體,每一種字型和字體都要有獨立的字庫,在早期的電腦應用上根本難以想像。所以,就算應用各種壓縮技術,電腦裡「漢字庫」的成本仍然會大大超出整部電腦的成本,使設計和生產這樣的電腦成為不現實。所幸的是,電腦技術的高速發展使「記憶體」成本呈指數式快速下降,數年內已降到不及原價一成的程度,目前更降到微不足道的程度。因此,完整的電腦漢字庫目前已經很普通,完全不存在技術和價格上的問題了。

因此,現眼下中文電腦裡的漢字庫已經是彖體、魏體、隸書、草書、楷書、簡體、繁體、美術體、少女體、秀麗體….,各種字型、字體都應有盡有,真是多姿多彩、玲朗滿目,這是其他語言的電腦系統所愧不如也。

電腦的漢字輸入法

電腦的漢字輸入法也有人稱為「電腦編碼輸入法」,有的干脆稱為「電腦編碼」。這很容易與電腦漢字編碼或代碼弄混淆了。

中文電腦的漢字輸入速度有多快呢?

提到中文電腦的速度,許多人也把它與漢字輸入的速度混淆在一起了。其實輸入漢字﹝即漢字輸法,或叫電腦漢字編碼輸入法﹞的速度是人的速度而不是電腦的運算速度。目前,普通個人電腦的運算速率動輒每秒數千萬次以至每秒鐘數億次,而人們輸入漢字的速度少則每分鐘數十字多則數佰字而已,兩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論。而且漢字的電腦輸入法不下數百種﹝據計有700種﹞,常見的倉吉輸入法、五筆字型法、拼音輸入法等,其輸入速度與英文打字輸入的速度,己經不相上下。

中文電腦和電腦漢字輸入法的發明和普及,完全改變了人們學習、認識、書寫、應用漢字的習慣,也改變了漢字自身的命運,使漢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漢字變革和發展的歷史時期。人們不應低估這場漢字的發展與變革對中華民族現代的、以及後世百代的巨大影響。

以發展的眼光看簡繁漢字的優劣

粗略地說,就其美學性、易辨認性與信息密度來說,繁體漢字優於簡化漢字。不過從易寫這方面說,簡化漢字又有很大的優點。不過,孰優孰劣難以簡單下結論。

不過就如我上面說過的:不管簡體、繁體、草書、楷書、隸書、魏書、宋體、大彖、小彖….,盡管形體不同,它們通統都是漢字,通統都是中華文化寶庫裡的珍貴精品。所以,不管簡體、繁體,不管你喜好那種體形的漢字,都無可厚非,都要彼此包容和相互尊重。

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不要忘記近百年的中國經濟文化落後的日子。文化的落後表現在眾多的文盲勞苦大眾。而在那段經濟落後、沒有電腦的艱苦年代,簡化漢字在普及教育、掃除文盲,以至提高中國人民的文化素質的過程中起過的重大作用是不應被忘記的。

不過,隨著中華民族經濟的起飛、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對漢字的美學要求自然不應繼續被忽略;特別是電腦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對文字的應用需求,電腦逐步解決了人們學習、書寫漢字的困難;繁體漢字原來的缺點不再重要而其優點逐漸凸現,簡體漢字的優點不再重要而它的缺點卻逐漸凸現出來。因此,漢字的再改造或曰發展,自然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筆者的淺見是:時至電腦普及以及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實在不必太介意于簡繁漢字孰優孰劣的爭論。時代是不斷進步的,事物是不斷發展的,漢字也是不斷發展的,與其在簡繁上爭論不休,不如把眼界放寬放遠一點,讓我們更加著眼於漢字的再發展方面。不過此文脫稿前,筆者讀到一篇旅美學者論述簡繁漢字孰優的文章,作者說「漢字的書法屬於藝術的範疇,不在討論之列」。我以為書法,包括藝術字畫和日常生活中的書信文件,是漢字最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怎可「不在討論之列」。其實我頗贊同該文從漢字的發生和發展看簡體字的觀點;也贊同該文對簡體漢字優點的論述。不過,既要論述簡、繁漢字的優劣,怎可以偏代全、先剝奪繁體字的書法應用,它的美學和藝術屬性呢?﹝註:見2001年4月19日中文【先驅報】「我看簡體字」一文﹞

簡繁漢字是中國和平統一的障礙

我以為答案應該是完全否定的。

八十年代以來,海峽兩岸從軍事對抗逐漸走向和平交流,兩岸經濟文化的交流難免遇上簡繁漢字不一致的障礙。人們有理由擔心,繁簡漢字的「分裂」﹝註:如前所述,其實這并不是真的分裂;漢字從來就是一種統一的文字﹞狀態若未能早日「統一」,恐怕最終也會變成中國的統一過程不可避的障礙。

所幸,漢字的這種「分裂」狀態并不是真實的分裂;而且,在電腦發展過程中,這種所謂的「分裂」正在逐步地被「解決」中,簡繁漢字的完全「統一」,己經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實際上,目前許多中文應用軟件己經可以很輕易地處理簡繁體漢字的文件,既可以輕易地將簡體轉為繁體,也可以繁體轉為簡體;同一份文件簡繁并用也可以。新一代網上瀏覽軟件己經可以讓你瀏覽和閱讀網上任何網站的任何中文文件,不管它是簡體漢字還是繁體漢字。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目前中華民族的漢文字,是一種統一的文字!

漢字電腦代碼和漢字的統一

現代電腦裡,全部用的都是數碼制;文字在電腦裡是用一種「數字代碼」來表示;中文如此,其他各種文字都是如此。例如英文的26個字母,在電腦裡是用26套8位數的二進位數字﹝8bits﹞來表示。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英文代碼是美國政府制定的ASCII碼,每個字母用8位數表示,例如A為01101101,B為00000000等等。當然,英文還有另外幾套編碼,如早期的莫爾氏碼、早期的IBM碼等等,不過己逐漸被電腦業界淘汰而不用了。

那麼中文電腦裡漢字用甚麼表示呢?也是用數字代碼。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漢字標準代碼,是中國政府制定的GB2312;每個漢字用16位數的二進位數字﹝16bits﹞表示。漢字還有另外一套編碼,那就是【大五碼】﹝即Big5﹞,現被普遍應用于繁體漢字的代碼。

八十年代中國大陸政府著手制定漢字統一國標碼GB2312是最早的國家標準。不要忽略這一國家漢字標準化碼的意義,它為漢字的國際化墊定了基礎,為中文電腦的發展起了非常巨大的摧生作用。

目前,國標碼GB2312﹝包括它的輔助集和以後的GBK標準碼,下同﹞﹝註一﹞己被國際上廣泛認可而成了國際標準的漢字代碼。

要知道,電腦只認代碼而不認筆劃的簡繁,因此漢字代碼在GB2312基礎上的這個「統一」,在電腦內部和電腦的通信中,在海峽兩岸和世界范圍電腦和電腦通信網中,早被廣泛認可和應用,實際上已經意味著簡繁漢字的「統一」了。

簡繁漢字并行是實現漢字完全融合之路

那麼簡繁筆劃或字形如何才能完全融合起來呢?那好辦:交給歷史,由大眾在使用中逐漸去取捨就行了。你暫時不認得簡體?她暫時不認得繁體?不必擔心也不用操心,現下電腦的繁簡、簡繁自動轉換功能己經可以人們解決這一困難了。

這樣你豈不是主張簡繁并存?那不亂了套?

亂不了。前面說過,漢字向來有不同的寫法,楷體、草書、簡繁、等等;一個福字有百種寫法,茴香字„茴字有五種寫法,早就如是,天下何曾因此而大亂了?

應特別一提的是:中國政府雖曾大力推廣簡體漢字的教學和應用,卻從未廢止過繁體漢字。大陸歷年來出版的【康熙辭典】、【辭海】、【辭源】等經典文字工具書以及許多歷史經典名著,都仍然沿用和保留了繁體漢字。大陸中華書局印行的、歷年來為中小學生通用的【新華辭典】更是每個字都簡、繁體并列。

誰說這不是簡繁漢字并行?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商業與經濟、文化領域裡簡繁并行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

香港、澳門一直是繁簡并行;新加坡政府認可簡體漢字,但新加坡的中文報章也是簡繁并行;庇鄰的馬來西亞則繁簡漢字并行;澳洲、紐西蘭及北美的華文報章、華文學校也是簡繁漢字并行。台灣的簡體漢字近年來也漸漸流行﹝例如「臺灣」改為「台灣」、「特徵」寫成「特征」等﹞,簡繁并行也是遲早的事。

所以我的粗淺看法是:借助于電腦和電腦互聯網的普及,兩岸政府何不樂見并鼓勵簡繁漢字在民間的并行使用和流傳,甚致採取某些措施去助長這種簡繁并行;那麼不要很久,簡繁漢字的完全通用﹝即統一﹞是指日可待的事了;中國的統一也是指日可待的事了;反對中國統一的勢力想借漢字簡繁之分來阻撓中國的統一,是越加沒有希望了。

近代人類文明史上很多類似的例子:許多政治上、軍事上無法解的人類矛盾,很容易地被科學技術之手悄悄地化解了。面對現代的電腦化熱潮,面對互聯網世界裡中華文化包括漢字文化的大發展、大統一,那些鼓吹分裂中國的勢力,那些企圖在漢字上尋找「分裂」藉口的人們,還有甚麼花樣再出招呢?

總之,漢字無論從大彖、小彖到隸書、魏書,從宋體、明體到楷書、草書,到繁體、簡體,它們通統都是我們中華文化寶庫裡珍貴的文品,我們都應該包容和珍惜;這是一。其二,漢字是發展的,我們的祖先在漢字的發展上作了許許多多的貢獻,我們現代人也應有可能在漢字的發展上作出自己的貢獻的吧。

幾點補充說明:

﹝一﹞:大陸1980年公佈的國標GB2312是第一套漢字電腦國標代碼。不要忽略這一國家漢字標準化碼的意義,它為漢字的國際化墊定了基礎,為中文電腦的發展起了非常巨大的摧生作用。

1990年6月,中國又公佈了GB/T12345即【信息交換用字編碼字符集輔助集】,該集共收集6866個漢字,是關于繁體漢字的第一套國家標準。

1995年12月,中國政府又制定了【漢字內碼擴展規範】即【GBK】,共收集20902個漢字;它向下與GB2312編碼兼容,向上支持ISO10646.1國際標準。該標準是國際化組織ISO﹝註二﹞制定的通用編碼標準﹝該標準1993年被中國政府以GB13000.1的形式認可。GB13000.1共收錄了包括簡繁在內的20902個漢字,簡繁漢字處同一平台。

2000年7月,中國政府又公佈了GB18030信息交換字編符碼。這個標準比GB13000.1進一步,共涵蓋了27484個漢字,也是簡繁漢字處同一平台。這是一套國際標準組織認可的所謂漢字「大字符集國際標準」。

至此,簡繁體漢字在電腦、國際通訊、互聯網世界等人類重要活動領域,可以說基本實現了完全的統一。

﹝二﹞最新消息是,中國政府要求大陸有關部門及電腦製造商自2001年起一定要採用GB18030漢字平台;而全世界最大的電腦軟件供應商【微軟】己經在它新一版的【發現者】Explorer5.0網上軟件採用了這一漢字平台;

﹝三﹞電腦的發展有一個特點,一是新開發的更高一級的軟體如國際標準、國際通信協定等,絕大多數都可以向下兼容;即用戶原有的舊系統不用大的改變或幾乎不用變動,就可以向上過渡到更高級的系統。二是新國際標準一訂定,各國政府和各大小廠商一定爭相跟進使用,而且越大的廠商跟進的越快;不跟進的產品只有被市場淘汰這一出路。所以不出若干年,舊的系統就完全融化入新系統而被用戶完全「忘記」。漢字的標準化也是這樣。我們或者可以預言:用不了很久,當全世界的電腦系統都採用新的、簡繁體統一的GB18030平台的時候,目前的GB2312碼和Big5碼也會逐漸被用戶完全「忘記」:其中GB2312被融入GB18030,而Big5碼則被淘汰掉﹝可能連「台獨因子」都一齊淘汰掉﹞;江澤民主席喜歡的繁體字可能會在大陸成為更流行的漢字;….等等。這將是一場很大的變化。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對這樣一場大變化,受此影響的廣大電腦用戶、互聯網用戶、通訊業界仝人、報業系統仝仁、印刷界仝仁、教師、學生和普通人等,通統都不會感覺有明顯變化或引起任何不便,而肯定還會皆大歡喜呢。

﹝四﹞:國際化組織ISO是由世界各國政府代表組成的國際組織。中國政府是該組織的重要成員國之一﹝台灣政府不是該組織正式成員﹞。

﹝五﹞:【康熙字典】共收入四萬多漢字;中華書局民國三十六年編製、1947年初版、1996年重印的【辭海】大辭典,就總共收入漢字一萬六千字。該【辭海】大辭典編者曰:「至普通漢字,電報書不過七八千字,各印局銅模少者五六千,多者七八千」。兩相比較,國標GBK、國標GB13000.1和最近的國標GB18030已概全了所有現代簡繁漢字。

﹝寫于奧克蘭。2001,04,06﹞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写景散文 ·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 ·杂文随笔 ·小品文精选 ·名家散文随笔 ·哲理散文 ·林清玄散文集 ·朱自清散文集 ·冰心散文集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