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一爱一的同学们:
欢迎大家使用这套自读课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七~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自读课本就是为了适应这个需要而编写的。
自读课本也是课本,它与主要用于课一内一学一习一的教科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犹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一习一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就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吕先生还说过,他向语文水平高的同志询问语文学得好的原因,得到的回答一律是:得益于课外阅读。对于课外阅读,同学们万万不可忽视。
自读课本与教科书是相配套的。从编排上说,教科书每册六个单元,即六个专题;自读课本每册只是把这六个专题细化了,变成一二十个小专题。从一内一容上说,教科书的专题和选文是按照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大领域配置的;自读课本的小专题和选文,是从这三大领域中派生出来的。这些小专题与教科书相呼应,但远比教科书丰富。一句话,自读课本是教科书的延伸、扩展和深化。学一习一自读课本,不但可以巩固和扩大在课一内一所学的东西,而且可以增强学一习一语文的兴趣,有助于发展个一性一和特长。
自读课本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同学们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的作者交谈。这种交谈,是一种文化传递、一精一神传递的活动。这种传递不是单向的,同学们在阅读中对课文作出自己的阐释,于是在某些方面“发现”了作者。在“发现”作者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激发了自己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阅读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发现”作者和自我的过程,汲取知识、提高能力、升华一精一神的过程,使自己个一性一和人格得到发展的过程。在阅读中,同学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只是给同学们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一性一的语言环境,不可代替或削弱同学们个体的阅读。我们在每篇选文后边写的一些阅读提示,也只是参与这种个体阅读的环境,以利于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的对话交流。阅读提示只起导读作用,或者提一供必要的背景资料,以减少同学们的阅读障碍;或者提示注意课文中最有价值、最一精一彩的部分。它的目的在于缩短同学们与作者的距离,激发同学们与作者对话的欲一望,帮助同学们找到与作者对话的渠道和方式,最终还得同学们自己去阅读、欣赏、思考,与作者沟通心灵,并有自己的发现。自读课本的阅读,就是独立阅读,自主阅读,个一性一化阅读。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然而有些作者是外国人,有些作者是古代人,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他们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相距多远啊!有些作者即使是当代中国人,他们一般是成一人,与十几岁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也很大。这种状况造成了对话的困难。然而不必气馁。同学们尽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利用各种参考资料,去走近大师,理解经典。即使有些问题一时弄不明白,也完全是正常的。有些经典作品,是需要常常读,甚至读一生的。因此不必“毕其功于一役”,读一次,能有一些理解和“发现”,也就够了。
阅读自读课本,别忘了品味文章的语言。经典和佳作的语言,都是有声有一色一,有力度有厚度,饱含思想感情,蕴藏文化一内一涵的,是有灵一性一的。同学们要细细揣摩、玩味,从中领悟语言的趣味和美。在感悟语言美与灵一性一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增强自己语言的表现力。
热一爱一自读课本吧,熟读自读课本吧,走进那一片天地,愿您乐而忘返。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