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阅读 · 古文观止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古文观止 >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翻译·曾巩

作者:马春  时间:2020-11-25 18:13:27

出自:曾巩      

【题解】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为曾巩已经逝世的祖父写了一篇墓志铭,曾巩为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写下这篇文章,作为感谢信寄给了欧阳修。此文先说写信的缘由及自己此时的心情,然后比较史传和墓志铭的异同,其意在于感谢欧阳修对曾巩祖父的夸耀;最后表达对欧阳修的推崇和谢意。

【原文】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1],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2]。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3],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4],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5],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6]。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7],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8],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9],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论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注释】

[1]先大父:指曾巩已经去世的祖父曾致尧。

[2]畜:通“蓄”。

[3]淑:贤善。

[4]衋(xì)然:悲伤痛苦的样子。

[5]晞(xī):仰慕。

[6]推一赐:给予一次恩惠。三世:指祖、父、自己三代。

[7]屯蹶(jué)否塞:不得志,不顺利。屯:艰难。蹶:跌倒。

[8]魁闳(hónɡ):气量宏大。

[9]幽抑:不显达,不得志。

【翻译】

去年秋天有人回来,承蒙您赐给书信并为先祖父撰写了墓碑铭文,我反复地观看诵读,感动与惭愧一并生出。

墓志铭所以著称于世,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近,但也有与史传不同的地方。大概是史传对于善事恶事无不记录,而墓志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美好的功德、才能、操行、志向和气节的人,怕后人对此不能知晓,于是一定要作铭文来彰明于世。他们或者将墓志铭供奉在庙堂之中,或者将它存于坟墓之内,其用意都是一样的。如果这个人是邪恶的,那又有什么值得铭记的呢?这就是墓志铭与史传的区别。

墓志铭的撰写,是为了让死者没有遗憾,让生者得以表达敬意。有善行的人喜欢让自己的事迹流传后世,于是就勇于作为;坏人没有什么可以载入铭文的,因此就会因为惭愧而惧怕。至于那些无所不通、见识广博的忠贞英烈之士,他们美好的言谈和光辉的事迹都会在墓志铭中有所显现,足以为后人所效法。警醒劝诫的作用,不与史书相近,又与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道衰微的时候,人们的子孙变得只想要颂扬自己的亲人而不遵循作墓志铭的原则。所以虽然是坏人,也都醉心于刻下铭文向后世夸耀。而撰写铭文的人,没有拒绝推辞的,而且还受到了他子孙的委托。这种情况下,如果写出他的恶行,那么人情上就有说不过去的地方,于是这墓志铭就开始有了不实的言词。后代想给死者作铭文的人,应当事先观察撰写铭文的是一个什么人。如果托付了一个不适当的人,那么写出的铭文就会不公正而且不合于事实,这样的铭文就不能流传于后世。所以千百年来,上至公卿大夫,下至街巷之士,都是有墓志铭的,而流传于世的却很少,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将撰写铭文这件事托付给了不适当的人,于是撰写出来的铭文就变得不公正,不符合事实了。

然而谁能做到彻底的公正和符合事实呢?如果不是道德修养很高并且文章出众的人是不能做到的。一般来讲,有道德的人对于那些坏人,是不会接受他们的委托而帮其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他也能明辨善恶。而人们一生的行为,有性情善良而事迹不好的;有内心奸邪可是貌似贤淑的;有集善恶于一身却不能指明哪些是善,哪些是恶的;有实际的功绩要大过所得的名声的;有名过其实的。这就好像用人,不是道德修养很高的人,怎能明辨善恶而不被迷惑,公正评论而不徇私情呢?不被迷惑而能不徇私情,这就能做到铭文的公正而且符合事实了。然而如果文章写作的技巧不高,还是不会流传于后世的,于是又必须在文章上胜人一筹。所以说不是道德修养很高而且文章出众的人是难于做到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然而道德修养很高而又文章出众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有可能数十年或一二百年才出现一个。铭文的传世已经是如此困难了,而遇到合适作铭文的人又是更加困难。像先生这样的道德、文笔,是可以称为数百年才有一个的。我先祖的言行很是杰出,他有幸得到了公正而且符合事实的铭文,那么这铭文能流传于后世是无疑的了。而世上的学者,每当看到传记上所记述的古人的事迹,看到感人的地方,往往是悲伤得不知不觉落下眼泪,何况那些古人的子孙和我呢?我追念仰慕先祖的德行,并且思考铭文能够流传于后世的原因,然后明白先生赐给我碑铭,这是遍及我们祖孙三代的思德啊!我的感动和想要报答的心情,应当怎样来向您表示呢?平静下来想想,我曾巩浅薄愚笨而先生举荐我,先祖穷困潦倒而死,而先生颂扬他,那么世上的那些俊士豪杰,有谁不愿意投在先生门下呢?那些潜伏避世、忧郁不得志的人士,有谁不会因此而对世道产生希望呢?善事有谁会不想去做,而作恶者有谁不因为惭愧而恐惧呢?作为父亲、祖父的,有谁不想教育自己的子孙?作为子孙的,有谁不想使自己的父亲、祖父更加荣耀呢?这些好的影响,都要归功于先生啊!

既然已经荣幸地受到了您的恩赐,又冒昧地说出了感激您的原因,那么您所论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怎敢不遵照您的教诲而详细地加以考究呢?惭愧万分,书不尽意。

【解读】

古人写墓志铭,讲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这样才能发挥它追忆先人、劝善惩恶的教化效果。若是墓志铭的教化功能受到扭曲,那它的精神就会丧失,就会沦落为权贵歌功颂德的传声筒。曾巩的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自成一家。本文从写信缘起,到议论志铭,再到传世志铭的关键,最后盛赞欧阳修,内容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作为感谢信,开头并不言谢,而是迂回曲折,慢慢道来,由古及今,从虚到实,最后才道出赞美和深谢之意。此文言简而意深,语言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

相关作文

五人墓碑记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青霞先生文集》序 沧浪亭记 《吴山图》记 报刘一丈书 瘗旅文 象祠记 尊经阁记

推荐热门作文

郑伯克段于鄢 周郑交质 石碏谏宠州吁 臧僖伯谏观鱼 郑庄公戒饬守臣 臧哀伯谏纳郜鼎 季梁谏追楚师 曹刿论战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宫之奇谏假道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