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梅始白,飞霜动鸣钟。寒空一片月,挂在罗浮峰。夜色不映水,清光与之同。百里皆瑶华,千林闭幽风。萧条岩际叶,嘹唳云边鸿。远客起遥念,沧波思千重。梦回明镜没,寂历闻幽蛩。
【鉴赏】
罗浮山为粤中名山,在广东省东江北岸,增城和博罗等县之间。相传罗浮本二山,罗山自古有之,浮山原为蓬莱一阜,浮海而至,因而得名。山的来历充满神话色彩,加之山色秀丽,风景宜人,故历来是骚人墨客寄托雅兴、吟咏性情的对象。南朝谢灵运就有“游当罗浮行”的诗句(《初发石首城》),唐刘禹锡、皮日休,宋苏轼等著名诗人都曾以如椽之笔描绘过罗浮壮观,诗人出游至此,面对空山寒月,寂静中更感寂寞,清冷中倍觉孤单,眼前景勾出心底情,故而赋诗一首,抒发他对远方友人的切切思念。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十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情因景生,景中含情,相生相发,构成了罗浮怀人的凄迷意境。
首句的“海国”本是对滨海城市的泛称,此当指罗浮山所在地广东;“梅始白”点明此诗作于初冬时节。交待了地点、时间后,第二句即转入写景。“飞霜动鸣钟”是从大范围着眼,概括地描绘罗浮冬夜的景致。罗浮山的冬夜,雾霭茫茫,霜气逼人,传入耳帘的只有那远远近近、此起彼伏的寺庙钟声。相传东晋葛洪在此山修道成仙,山上有洞,道教列为“第七洞天”,可知山上的寺庙一定不会少。诗人在“霜”前加一“飞”字来形容,使无形的霜气有了动态,寺庙的钟声悠悠,诗人以为那是飞来飞去的霜气传递之功,又使无知的霜气有了灵性。概括地写“霜”之后,诗人再具体地写“月”,并把写景的重点放在月色的描绘上。须臾之间,一轮明月升上了寒空,挂在罗浮峰巅,把它的清辉洒向群山遍野,满山的雾霭一扫而空,呈现出一派神奇的境界。这一境界乃“夜色” 与 “月光”相互作用幻化而成,所以先点出: “夜色不映水,清光与之同。”唐人有“天阶夜色凉如水”的诗句,这里反其意而用之。在月光的朗照下,“百里皆瑶华,千林闭幽风”。一时间百里山林好似遍布奇花异草,千株树木好像关闭住了每一丝儿幽风。上句极写境界之奇,下句极写境界之静,各臻其妙。在这奇妙、清幽、静谧的境界里,诗人注目 “岩际”,那里长着几株孤零零的野草; 遥望 “云边”,那里传来几声嘹亮的鸿唳。此时此际,一丝孤寂凄清之感油然而生,诗意便自然而然地转入下半部分的怀人。
“远客起遥念,沧波思千重。”诗人是福建长乐人,客居广东,所以自称“远客”。“遥念”扣题,即怀念远在家乡的两位性情高逸的朋友。“沧波”句切合地理环境,家乡福建和客居地广东都是滨海城市,都可泛称“海国”,所以诗人以沧海之波来寄托思念。“思千重”将无形的思念予以形象化的表现,诗人的千重相思与沧海的千重波浪情景相生,妙合无垠。诗篇写景重在月色,抒情也是望月怀远,所以结尾以月亮隐去来收束全篇。“梦回明镜没,寂历闻幽蛩”,明镜指月亮,当寒空明月被云彩掩没的时候,罗浮山的百里瑶华、千林幽风、岩际之叶、云过之鸿,诸般奇妙景致都看不见、听不到了,诗人也从思念朋友的梦幻中清醒过来,在万籁俱寂之中,只能听见蟋蟀的声声鸣叫。以景结情,言尽而情不尽。
全诗从黑暗写起,至黑暗告终,中间重写梦境般的罗浮月色,呈现出暗一明一暗的结构特色。在众多描写罗浮诗作中,可称佳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