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阅读 · 论语精读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论语精读 >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发布时间:2022-06-04 21:14:44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第四》)

【语译】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研析】

养成了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逸、随欲。而是可以做利己利人利天下的善事了。

【阅读资料】

古人论明志

“明志”就是明确志向。古人很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只有志向远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和自身的弱点,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古人常常登高望远,表明心志,“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站的高才能看的远,怀大志,不计一时的得失成败,最终实现宏伟的志向。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大意是求知的人立志于仁义之道,却对恶劣的衣食引以为羞耻,这样的人就不值得与他进行谈论了。

古人有“安贫乐道”的说法。孔子曾发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等慨叹。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渊就是一个安贫好学的人,孔子经常夸他用一个筐盛饭、一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破屋里,却能做到一直不改他求道的快乐。

《论语·泰伯》记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大意是求知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

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说的。对此,他解释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意思是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努力到死才停止,这个历程不是很遥远吗?在孔子的弟子中,曾参一向被认为是一个情温和的人,可是这几句话却掷地有声,表达了他对道德的自信和对人格理想的不懈追求。

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诫外书生》),即一个人立志应当崇高远大。他还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即不恬淡寡欲就不能确立远大的志向,不排除杂念就无法深谋远虑。这是诸葛亮对其子的谆谆教诲,也是他关于修身养德的至理名言。

一个人利欲熏心,就不能有远大的志向;心气浮躁,很难有真知灼见。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立志恢弘,心态平和才能深思熟虑。崇高的理想必然要远离世俗的贪欲,透澈的思维也经常从宁静的心境中流出。崇高的人格,需要崇高的情志来支持,需要在淡泊和宁静中不断追求和升华。

古人讲:“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并不是说确立了远大的志向后,就可以坐等成功了。在立志与成功之间,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如果没有实际的付出,再高远的志向也是空中楼阁。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历尽磨难,前五次均告失败。但是他没有放弃,直到第六次,终于到了日本,把唐朝的文化带到日本,他本人成为日本律宗的创始人。

宋代文学家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晁错论》),要想成就大事,才能与毅力缺一不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许多俗语,用来激励人从小立志,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等等。东汉名将马援“少有大志”,以“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自勉,为国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说,树立远大的志向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但这种志向必须是符合道义的,否则,就不会有崇高的人格境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中小学古诗词鉴赏 ·于丹 ·山海经的神话故事 ·儿童版山海经 ·山海经异兽录 ·东周列国志 ·浮生六记 ·易中天品三国 ·论语精读 ·岳飞传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