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1)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3)必于是。” (《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
(1)终食:一顿饭的时间。
(2)造次:仓卒、紧迫。
(3)颠沛:比喻世道衰乱或人事挫折。
【语译】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若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依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秉持仁德去办事的。”
【研析】
人十大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希望得到的是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如果人以不义之方式取得富贵或躲避贫穷,人人为所欲为,无恶不做,终将造成私心充塞的社会乱象,及人类道德毁灭沦丧的境地!
【延伸思考】
1、文中提及我们要如何正确面对“富贵”与“贫贱”?
2、你对于“富贵者”与“贫贱者”的看法又是为何?
3、你对“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这句话的体悟?人在关键时刻往往一念之差,却差之千里,你可以举例说明吗?
4、你听过“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话吗?可见人的一思一念是很关键的,你平时如何自我要求做一个好孩子、好青年(不论你所处的环境好坏)?请举例分享。
【阅读资料】
忧国忧民的杜甫
公元761年春天,杜甫得到亲友的帮助,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才住了几个月的新茅草房,眼睁睁的看到呼啸的秋风把房顶的茅草一层一层的卷了起来,但又不落在住家的附近,而是乘风飞过江去,然后像下雨一样分散洒落下来。
飞得高的缠挂在树梢上弄不下来;飞得低的掉到池塘里或洼地稀泥上,也拾不回来了。在荒地上那些本来可以收拾起来重新盖到房顶上去,可是南边村子里涌十出来一伙小孩子,当着诗人的面就抱着茅草钻进竹林里去了。腰十腿十无力追不了,口干舌燥喊不了,诗人只好慢步挪回家来,倚靠着手中的拄杖独自伤心叹息。
屋破的痛苦还没缓解,雨漏的惨况又跟上来。真是屋破又遭连夜雨!风一停就乌云满天,像墨一样黑的乌云,弄得天昏地暗的。房顶缺草了,雨就乱纷纷的直接泄进屋里来;布被子不暖和,小儿子夜里就睡不安稳,乱动乱拱,终于把被子也蹬破了;现在加上屋里到处雨十湿十,床头特别是没一点干地方,就更是十陰十冷凄凉了。
自安史之乱后所经的种种痛苦和忧国忧民,本来就使杜甫长期失眠,现在的景况就更让人彻夜难眠了。凄风苦雨中坐盼天明,寒夜就显得越是漫长!
虽然身在这种老弱无力、穷困无助、凄苦难言和焦虑不眠的苦境中,诗人却没有只想到自己,而是推己及人,想到了千千万万和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希望自己能为他们找到千万间广厦,使他们能免于遭受自己目前这样的苦况,乃至于自己一个人冻死也在所不惜,充分表现了诗人博大的仁十爱十胸十怀和高尚的人格。
正是这种可贵的思想,使得诗人对自己苦境的描写具有了更为深厚宽广的十内十涵,因为那不仅是诗人自己的倾诉,而且也是为千万同样处境的寒士们的代言。正是这种忧国忧民、能为他人着想的崇高质量,使得诗人的许多诗篇得以千古流传。与其说诗人创造了好的诗篇,不如说善念造就了好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