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晏平仲(1)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释】
(1)晏平仲:齐国的贤大夫,名婴,谥号“平”。《史记》卷六十二有他的传。
(2)久而敬之:“之”,指晏平仲。
【语译】
孔子说:“晏平仲能够本着善心和人交往,久而久之,人家都敬重他。”
【研析】
晏婴本着善心待人处世,人们久了能感受到善的力量,受到感化而敬重晏婴。孔子以晏婴“善与人交”的活教材,可能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仁”的实践和力量,并能找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而知不足。
【延伸思考】
1、“人之初,十性十本善”,现在社会人心不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的是冷漠、自私自利、缺乏真诚。
想想看:现在不受社会污染,能本着真诚、善心社会交往的人是不是很稀有?如果我们想要向善、想要返本归真的话,是不是应该多和这样的人学十习十、交往?如果一个人身边都没有真诚、善心的人可交往,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可怜?这样的生命污染下去会有希望吗?你认为对于个人利益很追求、很尖的人会是很好的交往对象吗?
2、善的力量为何那么大呢?当一个人发挥善的本十性十,在他生活交往的各个接触层面,凡愿意向善的,似乎都感受着善的力量,在朝向善的方向转化,本着善的本十性十最能深入沟通交往,久而久之,能将向善的生命连成一片,向上升华,可直至宇宙之无穷无尽,尽善尽美,演化为繁荣美好的世界。
想想看,这样的力量是不是很大的呢?“仁者无敌”,换个角度想,有良知的生命,谁愿意抗拒善的本十性十呢?仁者是不是最能使有良知的生命发自十内十心敬重和亲近的呢?
【历史故事】
济世安民 厚德载物
北宋时的程颢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济世安民之志的儒者,无论在哪里做官,他都将“视民如伤”(看待人民如同对伤员,唯恐有所惊扰。形容在上十位者对人民十爱十护之深。)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勤政为民。他在扶沟县任职时,帮助百姓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
他一到任就听说当地的饮用水发咸,他问幕僚:“难道百姓一直都饮这种水吗?”幕僚说:“您有所不知,附近只有僧舍的井水还稍微甜一点,可又不让妇女去汲水。”程颢经过反复思考并与幕僚商议论证,令人在同一地脉的地段上凿了一口井,这样百姓吃水就不成问题了。大家都说:“这么多年的问题,程县令一来就给我们解决了。”
巡阅保甲王中正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每到地方巡查,地方长官都花很多钱讨好他。当他来扶沟县时,主管的司吏向程颢请示怎样款待王中正,程颢干脆的回答说:“我们县穷,怎么能效法别的县花大把的银子去孝敬王某人?再说,这些钱都是取之于民的,依法不该乱花。”程颢的刚正不阿震慑了王中正,在程颢任职期间,他再也没来过。
程颢给朋友写信说:“对于百姓,我主张用仁德教化。”有一个人因偷窃被捕,程颢说:“你能痛改前非的话,我愿对你从轻处置。”此人后来再次犯事,县吏来逮捕他时,他自愧无颜再见程县令,于是自刎。
当程颢离开扶沟县到别处任职时,百姓们都哭着追到县境去挽留他。
程颢曾担任过几任地方官,他为官的原则就是用德行感化百姓。在他代行上元县令时,陂塘大堤决口,必须马上堵塞,否则就会影响稻田的灌溉,但这需要很多人力。如果等待上级审批就来不及了,程颢决定立刻组织民众阻塞决口,随后再向上级禀报。他的助手劝他说:“您难道不知道这样做是要被上级怪罪的吗?”程颢回答说:“我没有别的选择,如果不这样,干等上级派人来堵决口,庄稼早就枯萎了,来年农民吃什么?再说,我为民请命,就算为此获罪,也在所不辞。”
于是,在他的领导监督下,决口不久就被堵住了。这一年收成极好,农民们都说:“多亏我们遇见了程县令这样一个德行宽厚仁十爱十、体恤百姓疾苦的好官啊!”
中国古代讲“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在这种思想背景下教育出来的为官之人怀有强烈的济世安民之志。一方面,积极关心百姓的疾苦和利益,仁政十爱十民;另一方面,努力做到“以德服人”,用自身道德力量去感化百姓,这也是历来儒家所追求的政十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