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子于乡十党十(1),恂恂如(2)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3)言,唯谨尔。 (《论语·乡十党十第十》)
【注释】
(1) 乡十党十:指乡里。
(2) 恂恂:音同“寻”,温和恭顺。
(3) 便便:读音同“骈”,善于辞令。
【语译】
孔子在自己的乡里,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说话清楚明畅、很善于言辞,只是保持比较谨慎的态度而已。
【研析】
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也”,意思是孔子是圣人里面最时中(因时、因地制宜)的。孔子离开齐国时,不等米淘干就行十色十匆匆而去;但离开鲁国时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别父母十之邦的路啊!”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处则处,可以仕则仕,出处语默都能因其所宜而为之,不拘一曲,不名一德,无所不备,无所不可,这便是孔子。孟子称其为集所有圣人十精十华之大成者。要能有这样的修为,要放下因一时的言行而形成的观念,以“仁”、“义”去衡量,便能虽不中亦不远矣。
【延伸思考】
1、 说话是一门艺术,也可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本文给你什么启示?
2、 你属于“滔十滔十不十绝”还是“沉默寡言”的人?你对于说话会恐惧吗?为什么?
【成语故事】
言必有中
闵损,字子骞,是春秋时代鲁国人。
闵子骞的母亲早逝,父亲娶了后母后,又生了两个孩子。后母偏袒自己的孩子,虐十待子骞,不让他吃饱,冬天给他穿芦花棉袄。偶然被他父亲发现了,要赶后母走,子骞跪在父亲面前,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从此视子骞为己出。
鲁国要改建国库,来征取子骞的意见,他说:“原来的国库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去改建呢?”(“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孔子评价他说:“闵子骞平时不说话,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言必有中”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实质上。
(出自《论语》)
【课后作业】
与人交谈若不能“言必有中”,而是常常跑题,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引导:逻辑不清、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急于表达自己忽略别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