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齐(1),必有明衣(2),布。齐必变食(3),居必迁坐(4)。 (《论语·乡十党十第十》)
【注释】
(1)齐:音义同“斋”。
(2)明衣:斋前沐浴后穿明洁之布衣。
(3)变食:犹今之“吃素”。指不饮酒,不吃葱、蒜等有刺十激味的东西。
(4)居必迁坐:指从十内十室迁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
【语译】
斋戒沐浴的时候,要穿明洁的衣服,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改变日常生活的居处。
【研析】
传统的中国文化原本就是敬天敬神的文化,每每适逢斋戒沐浴,不论食衣住等生活细节,一定是做到确实不含糊。再看过年时节,不论是丰收与否,大家总会在这岁末年终以祭祀来感谢天地神灵的庇护,并且祈求来年能继续获得生活上的平安与保佑。反观现代,越来越重视物质享受,反而让大家失去了最传统的根,最传统的敬天敬神的根,而造成社会整体在道德层面上逐渐的下滑。这真的是人类最大的损失啊!
【延伸思考】
1、古人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你相信有神的存在吗?为什么?
2、除了文中提到的,你还知道古人的敬天敬神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一年一度的春秋祭典、舞蹈、绘画、音乐……)
【阅读资料】
敬神利乡 全县大治
诚心实意的敬信神灵,不仅能够端正身心,有利于做个好人,清吉平安;推而广之,还有利于一乡一县,乃至一个地区广大百姓的福祉。真是佛光普照,利己益民。现在讲一个发生在明代的真实故事。
刘安当上南宫县的县令以后,正值大旱之年,百姓饥苦。他就亲自带领属下职员向神灵乞雨,路过一庙,见该庙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庙侧有一石碑,倒在地上。石碑长一丈有余,他当即率众,想来把它扶起立好,但是力不从心,根本无法抬动。他就向神灵祷告说:“神如有灵,请让碑自立;并乞降雨,以解民忧。我刘安定重修庙宇,敬谢神灵!”第二天,雷雨突然大作,全县农田都得到雨水的润泽。农民受到实惠;那块倒地的大石碑,也自动的竖十立起来。刘安实时率众去叩谢神灵,并向朝廷汇报,请求重修庙宇,皇上大悦,下诏同意。
新庙落成后,刘安感慨本县在科举考试中,很久未有人才出现,就拿自己的薪俸,买了木料,送到学堂,对众生员说:“我把振兴本县科举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今后谁考试成绩优异,我就给他立木牌坊,表彰其功。”当年秋天,白圭经乡学推荐,考中进士,刘安真的给他立了乡贡进士牌坊。刘安还拿出薪俸厚赠白圭家长。从此乡县敬信神佛,民心敦厚,生员勤学。南宫县人材辈出,年年都有生员高中。百姓欢歌,全县大治。
正是:敬信神灵,久旱得雨;百姓解忧,老少欢善。敬信神灵,生员勤奋;人材辈出,如日之升。敬信神灵,全县大治;利国利民,光荣之至。善良的人们啊,有鉴于此,何不敬神信佛,以臻吉祥啊?
(出自《涌幢小品》)
【课后作业】
请和大家分享你听过关于“善恶有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