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阅读 · 论语精读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论语精读 >

刚毅木讷近仁

发布时间:2022-06-04 17:14:13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原文】

子曰:“刚毅木(1)讷(2)近仁。”(《论语·子路第十三》)

【注释】

(1)木:秉朴实无染。

(2)讷:音“纳”,又音“呢”的去声,言语谨慎而迟钝。

【语译】

孔子说:“意志刚强、格坚忍果决、秉朴实无染、言语谨慎而迟钝,这些接近仁。”

【研析】

《论语》中常谈论“仁”、“君子”,仁是宽惠善良的德行,君子是才德出众的人,也常谈到“学”,主要是学文艺、正道,可见古代社会很重视道德,有志之士,学正道,修养心,使自己具备“仁”等德行,成为君子,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正道和修养心达到什么境界,能观察出来吗?其实从方方面面都能观察出来,例如:“仁”的德行具备吗?有多深厚?可以从理智清醒(仁智互见)、意志刚强(刚)、格坚忍果决(毅)、秉朴实无染(木)、言语谨慎而迟钝(讷)等方面的深浅有无来观察。愈能为人着想、善待别人、愈接近纯真本的特质,具备愈多愈深厚的(例如刚毅木讷等),这样的人仁德愈深厚。这里边没有“以貌取人”的指标,就连言语也是看其“讷”,而不是好口才。其实表面过分的华丽或有才能、有造就,可能是他太看重表面而忽略了修心,表面各方面的好,最不能代表心的好,表面的好是最容易模仿、最能欺骗人的。

【延伸思考】

1、仁德是在生活实践中,在为人处事、言行举止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例如:刚、毅、木等特质,都有相当深度的涵,没有注重心修养的人,可能无从觉察。试试看:你周遭的人有没有刚、毅、木、讷的特质?你能觉察出来吗?而心修养是不是如古代修行人一样,要有师父指引才行呢?

2、现代功利社会,人们很看重财富和能力,人品和仁德常不受重视,这种价值标准的差异也造成社会导向的不同,如今社会上,多的是竞争、争斗和见利忘义。新生代很多人被认为挫折容忍力太低,不够“刚毅”,很容易被击垮。想想看:为什么不重视仁德修养的现代人会不够“刚毅”?

【阅读资料】

不蔓不枝

水中、陆地的花儿,可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菊花。

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牡丹。我却只莲花,因为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没有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并不妖艳,中间通透,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不蔓不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而不能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很少再听到。莲花,像我这样的还有谁呢?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成语“不蔓不枝”:不蔓延不分支。比喻文章或说话不拖泥带水,恰到好处。

(出自宋·周敦颐《莲说》)

古代仁德之君的启示

老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孔子也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之。” 孔子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还描述了“仁德”神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当这种“大同”的社会理想不能完全实现时,孔子又退而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理想:“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是谓小康。”这是初步贯彻“仁德”神的社会。

纵观中华历史上罕见的几位仁德之君,无不敬天顺道,施行仁,惠泽八方,使万民安康,百业隆昌,文化发达,天下归顺,四海景仰。他们实践了孔子曾经描绘的体现“仁德”神的社会。

我们仅举西汉文帝、唐太宗和清康熙这三位盛世之仁德君王为例。

汉文帝、唐太宗和清康熙承继皇位,都在王朝初年,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他们吸取前代亡国的教训,施行仁德之政,并且时刻自省,严格要求自己。

在对待百姓上,他们以“仁”为本,时刻考虑百姓的疾苦。

在对待臣子上,他们能够选贤任能,能够纳谏,并对犯错误和直言不讳的官员采取包容的态度。

在对待自己和自身的错误上,三位仁德之君都提倡节俭,并时时反省自己,接受上天发出的示。

有着如此仁德之君的王朝,自然天下出现了少有的盛世局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中小学古诗词鉴赏 ·于丹 ·山海经的神话故事 ·儿童版山海经 ·山海经异兽录 ·东周列国志 ·浮生六记 ·易中天品三国 ·论语精读 ·岳飞传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