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阅读 · 论语精读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论语精读 >

学《诗》

发布时间:2022-06-04 15:52:49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原文】

子曰:「小子(1)何莫学夫《诗》(2)。《诗》,可以兴(3),可以观(4),可以(5),可以怨(6)。迩(7)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8)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货第十七》)

【注释】

(1)小子:子,音「紫」。对年幼者、学生们的称呼。

(2)学夫《诗》:夫,音「福」,无义。《诗》,六经之一,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作,采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歌谣作品和宗庙乐章,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为中国文学总集之祖,代表当时北方文学。汉初传者有齐、鲁、韩、四家,唯诗,盛行至今。

(3)兴:有启发、鼓舞、感染的作用。

(4)观:从各国的风俗、政治社会实况了解政教得失。

(5):居相切磋且和而不流。

(6)怨:出怨气而舒畅,且反映民生疾苦,使上位者心生戒惕而修明政教。

(7)迩:音「尔」,近。

(8)识:音「至」,记住。

【语译】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有启发、鼓舞、感染的作用;可以从各国的风俗、政治社会实况了解政教得失;可以居相切磋且和而不流;可以出怨气而舒畅,且反映民生疾苦,使上位者心生戒惕而修明政教。近的可用来侍奉父母,远的可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记住许多鸟兽草木的名字。」

【研析】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货》)意思是说:孔子告诉儿子孔鲤要学《诗经·国风》,例如:《周南》、《召南》这两篇就是周南和召南当地的民歌,连这些基本的文学文化都不学,那就会到处碰壁,如何与人交往呢?孔子还告诉孔鲤:「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可见《诗》是正统文化的一环,有高尚的思想境界,适合人们溶入其中,陶冶、涵养高尚的心道德。

雅正的诗歌,有高雅的意境和道理,也蕴含着如诗如画的真诚、善意、宽容谅解等纯真本,让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溶入其中可以领悟道德涵,心升华,还能纯净思想。愈是至真至善的诗歌,愈是玄妙脱俗,愈是意境高远。学诗歌、创作诗歌当然也是在领会和展现作者本身的心修养,所谓「文如其人」,所以作者不同或修养有了进展,诗歌的风格、意境也会有所转变,其实何止是诗歌呢?其它文化、艺术等的学和创作不也都对应著作者本身的心修养吗?不也都可以让人们优游其中而提高心吗?

【延伸思考】

1、唐诗曾经达到登造极的境界。说说看:你喜欢诗吗?你最欣赏哪一首?作者是谁?你知道作者是怎样的人吗?为什么喜欢那首诗?

2、有人认为文明的诞生往往是神传给人文化的,所以这些正统文化就带有很深的涵,甚至就是类似神的文化,那么诗歌是不是也可能是接近神的语言、文学呢?现代人要很快地创作一首好的诗歌,是不是很困难?但是古代却不那么难,这是不是意味着古人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远比现代人高尚呢?古人是不是比较真诚善良朴实?是不是比较富有诗意?

【阅读资料】

《诗经·考盘》新译

【前言】

古人表面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几句诗,却有很深的涵。孔子说:「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易经·系辞上传》) 看来古人之所以对自己的言行这么慎重,不是没有原因的,原来关系这么重大。

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历史流传下来的古诗有三千余篇,孔子从其中选录了三百一十二首,而成了后来的儒家典籍之一的《诗》,所以孔子本人就有「诗三百」之说。只选录了三百余篇,仅取其十分之一,可见其简和谨慎。

古诗的来历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汉志》记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礼记·王制》也记载:「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诗》中的「风」,就是由各地方采集来的。古代官府采诗,是为了了解各地老百姓的风俗和生活状况,从而纠正为政者自身的不足和错误。古人咏诗,也不是简简单单地抒发臆或像今天的人在那里发泄情绪。古人的言行,都是符合道德的。再者,按今天的标准来看那时候的人,简直都是出口即成颂,发言便成诗,言行都不离道德的,那当然是简洁美好而又涵深刻了,因为有道德的深层涵在里面。

【原文】

《卫风·考盘》

考盘在涧,硕人之宽。

独寤寐言,永矢弗谖。

考盘在阿,硕人之薖。

独寤寐歌,永矢弗过。

考盘在陆,硕人之轴。

独寤寐宿,永矢弗告。

【语译】

盘桓老死在涧边,涧边是智慧之人的广厦

一个人悄悄睡去,醒来时轻轻言语,诉说自己的心志绝不自欺。

盘桓老死在歌野,歌野是智慧之人的绿茵原野

一个人欣然睡去,醒来时放声高歌,歌咏自己的心志绝不自狂。

盘桓老死在高土,高土是智慧之人本心所居

一个人静静睡去,醒来时安然独坐,静思自己的心志绝不宣之于人。

【赏析】

汉朝贾谊在他的《鵩鸟赋》中曾说:「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意思是说:真人对世事皆能泰然处之,无欲无求,因为他已悟得了生命的真谛。

《诗经》的作者上至公卿士大夫,下至黎民百姓,有男有女。既有情歌,也不乏政论。反映了春秋时代各阶层的思想境界,也是那时代人民感情及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

本诗的作者是个难得一见的奇人,第一奇奇在他甘愿选择的生活方式,人们都不愿在荒无人烟的野外生活,都因怕苦怕寂寞,他却偏偏「甘愿盘桓在我的广厦阔野之间直到老死。」难道他不怕苦吗?在阔野间(而不是狭窄的名利地)畅游,我已得到了最难得的自由,苦些又何妨?难道他不怕寂寞吗?其实能与天地为友为伴,寂寞早已烟消云散。

第二奇奇在他清静的思想境界,「独寐寤言」,只此一句描写出多少世人难望项背的境界,能孤单一人静静睡去已经很难,更何况醒来时只能自言自语,细想世人又能有多少次吃饭睡觉时能真正心安?而能做到这点想必是因为他真的无求,无求就不会有因求不得而带来的痛苦,当世间的种种都能忘怀时,这才发现原来世间人人都像是那忧天的杞国之人。

这首诗与《诗经·魏风》中另一首《园有桃》的郁愤哀伤不同,这首诗的诗人以这样令世人不以为然的做法,特立独行于世外,还能安然而欣喜地坚守自己的心志或咏或歌。

若喜欢这水,便从涧边住下;若喜欢这云,便从旷野住下;若喜欢这山,便从高土而居,迹于天地之间。人生豁达如此,真至乐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中小学古诗词鉴赏 ·于丹 ·山海经的神话故事 ·儿童版山海经 ·山海经异兽录 ·东周列国志 ·浮生六记 ·易中天品三国 ·论语精读 ·岳飞传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