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论语精读 >

无可无不可

发布时间:2022-06-04 15:50:25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原文】

逸(1)民:伯夷、叔齐、虞仲(2)、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3),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4)言,身中清,废中权(5)。」「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第十八》)

【注释】

(1)逸:同「佚」,散失、遗弃。

(2)虞仲、夷逸、朱张、少连:此四人身世无从考,从文中意思看,当是没落贵族。

(3)伦:理也。

(4)放:放置,不再谈论世事。

(5)废中权:废,经典释文引郑玄本作「发」。发中权,发言合于权宜。

【语译】

志节清高的隐士,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屈折自己的志节,不使自己的身体受辱的,这就是伯夷、叔齐的处事态度吧!」谈到柳下惠、少连说:「牺牲自己的意志,降低自己的身分,然而他们说话切中道理,行为合乎思虑,但也不过就是这样罢了!」批评虞仲、夷逸说:「隐居独善,但合乎清高;放肆直言,但可称得上合于权宜。」又说:「我和这些人不一样,只要依道义去做,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研析】

此章乃孔子论逸民贤者之行,并自述处世之道。孟子曾经说孔子乃「圣之时者也」,正说明了孔子能因时因地而权衡制宜,让自己处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自适如意。《论语·子罕》中曾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此乃孔子安身立命之道。唯有去执、去私、去我,才能秉持中庸之道理智面对与解决问题。也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在与快乐!

【延伸思考】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了解自己吗?你觉得自己是位固执的人吗?「刚愎自用」和「择善固执」有什么不同?我们该如何适当的发挥自己的个,并做适度的修正?

【阅读资料】

中庸之道随感

「中」字,「一」字贯穿封「口」,有修德的君子,既修心也修口,「言必有中」,一说话就说到实质上的容,不攀谈阔论风花雪月,不论断尘世是非。

「中」字,在一定范围之,不偏不倚,知所节制,居中适可而止。待人接物,贵在于诚信而行中庸之道,因为,什么事情要是太绝对了,那么,肯定就是错的了。顺天应人,居中得正,天亨、地泰、人和,正所谓「天地节而四时成」,万物育而和乐融融。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诚信、宽容、理,和顺致中和,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君子必安分守己、实事求是,而不生非分之想,不做有求之事;不管是失意还是得志,是顺境还是逆境,都秉持高尚的道德原则,恪守本分,己立以立人,己达以达人。

对人,尊重、诚信、慈善,多一分理解、多一分体谅、多一分宽容。遇任何事情都不走极端,先冷静下来正面、客观面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取中,以感沟通;以理解决问题;以智慧化解人际间潜在的矛盾、争执、冲突。是非对错并没有比身、心、灵的健康来得重要,施比得更有福,知足常乐。

人往往执着于为私、为我的观念而浑然不自觉。所以,时时得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能强求于别人,凡事应该先他后我,首先考虑别人,向找自己的不足,虚心、用心去异中求同,去圆容。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学会放弃,因为真正的提高是放弃各种执着,而不是得到。其实,能舍必有得,舍去一分,收获往往会更多。

【课后作业】

凡事多为别人着想是美德,谈谈你如何在生活中落实?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中小学古诗词鉴赏·于丹·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儿童版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东周列国志·浮生六记·易中天品三国·论语精读·岳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