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阅读 · 论语精读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论语精读 >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发布时间:2022-06-04 15:35:35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1)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2)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3)己也。」(《论语·子张第十九》)

【注释】

(1)信:人信之。

(2)厉:病也,虐待也。

(3)谤:毁谤。

【语译】

子夏说:「在位的君子必须取得人民的信任之后,才能役使百姓服劳役,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研析】

《论语》记载,子贡询问治国之道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子贡又问在三者中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个,那应先去掉哪一个,孔子回答说先去掉军队,再去掉粮食。孔子又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没有老百姓信任就不能立国。可见,古人认为信用对于国家的建立比军队和粮食都重要。

古往今来,不管是在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诚信都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在人生旅途中,人们也许会因为坚守信用损失掉一些眼前的物质利益,但是从长远的人生来看,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国家元首,树立真正诚实的信誉,广泛地被他人信赖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因为信用的建立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人生的关键。

【延伸思考】

1、你曾经对别人有过毁约或不守信之事吗?结果如何?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大意是说:做人而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不讲信用的人可以欺人一时,但不能欺人一世,否则一旦被人识破,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你觉得诚信很重要吗?现阶段你会如何要求自己做到?

【阅读资料】

讲求诚信的唐太宗

唐太宗从大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大计出发,主张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开诚相见,才能治理好国家。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猜忌臣,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而自己以诚信待臣下,用人不疑,便赢得了臣下感恩图报、竭尽忠心。

贞观初年,有人向唐太宗上书,请求清除朝廷中的「臣」。唐太宗对此事很重视,亲自召见上书人,当面对他说:「我所任用的大臣,都是贤良之人,你知道谁是臣?」上书人说:「我居住在民间,不知道谁是臣。但我有一条妙计,请陛下试一试,一定能让臣露出原形。」太宗问他是什么妙计,那人回答说:「陛下与臣讨论国家大事时,故意坚持一种错误意见,并乘机大发雷霆。这时那些不畏龙颜震怒,坚持真理、敢于直言纳谏,不怕斧钺之诛的人,便是直臣;反之,畏惧陛下的威严,只顾身家命,依顺陛下心意、迎合旨意的人,便是臣。」

太宗听了不以为然,对此人说道:「流水是否清浊,关键在于源头。君主是施政发令之源,臣民好比流水,泉源混浊而想使流水清澈,那是不可能之事。帝王自己玩弄、施行诈之计,怎能使臣民正直、诚信呢?魏武帝曹过人,常多用诡计,我看不起他的为人。如果我也像他那样去做,如何再去指责别人、施行教化呢?」

唐太宗又义正词严地对献计之人说:「我要使大信行于天下,以忠诚之心治国,决不搞歪门邪道。你的计策虽妙,但对我毫无用处,我决不采纳使用。」那人听了满面羞惭,赶紧下殿,仓惶出宫而去。

但后来,唐太宗自己却犯了一个类似的错误。贞观初年,一些官吏贪赃枉法、收受贿赂、敲诈勒索,百姓怨声载道。唐太宗为此痛心疾首,决定杀一儆百,惩治腐败之风。但苦于一时找不到人犯,也抓不到赃证。太宗灵机一动,便暗中派身边一人,拿着财物去「行贿」。有一个看守宫门的小官不知是计,受绢一匹,私自开门放行。太宗抓住此人,立即要处他死刑。

户部尚书裴矩得知此事后极力谏阻唐太宗,他说:「此人收受贿赂,确实该斩。但陛下曾反对用诈术去清除臣,臣等至今记忆犹新。现在陛下设圈套,故意派人行贿,陷此人于死罪,这不同样是用诈术吗?这样治罪他人,恐怕不是陛下的初衷吧?也不符合以道德治国、以礼义教人、以诚信待人的准则。」

太宗听了裴矩的话极为高兴,表示反省,赦免了那个小官的死罪,并将此事通报五品以上的京官。下诏表彰裴矩据理力争的神,希望臣效仿。

【课后作业】

造就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本身就是一位重视修养与自省的君主。他在故事中体现一国之君该有的诚信原则,你还知道关于唐太宗其它的小故事吗?请和大家分享。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中小学古诗词鉴赏 ·于丹 ·山海经的神话故事 ·儿童版山海经 ·山海经异兽录 ·东周列国志 ·浮生六记 ·易中天品三国 ·论语精读 ·岳飞传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