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 《荀子》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51〕,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52〕礼义而情爱人,横行〔53〕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54〕,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而心埶〔55〕诈,术顺墨〔56〕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57〕转脱〔58〕,饶乐之事则佞〔59〕兑〔60〕而不曲,辟违而不悫,程役〔61〕而不录〔62〕,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
行而供〔63〕冀〔64〕,非渍淖〔65〕也;行而俯项,非击戾〔66〕也;偶视〔67〕而先俯,非恐惧也。然〔68〕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69〕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70〕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71〕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72〕”“同异”“有厚无厚〔73〕”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74〕之也;倚魁〔75〕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76〕曰:“迟〔77〕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蹞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78〕成;厌〔79〕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80〕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81〕,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82〕者,其出入不远矣。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83〕,君子也;齐明〔84〕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85〕其义则渠渠〔86〕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87〕然后温温〔88〕然。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89〕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90〕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91〕,而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92〕。”此之谓也。
端悫顺弟〔93〕,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94〕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加〔95〕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96〕少者矣,虽陷刑戮可也。
老老〔97〕,而壮者归焉;不穷穷〔98〕,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99〕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100〕,天其不遂〔101〕乎。
君子之求利也略〔102〕,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
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103〕而血气不惰,劳勌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104〕,喜不过予〔105〕。君子贫穷而志广,隆〔106〕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107〕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108〕理也;劳勌而容貌不枯,好交〔109〕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110〕,遵王之道;无有作恶〔111〕,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注释〕
修然:认真整饬的样子。愀(qiǎo)然:灾害在身的样子。介然:坚固的样子。菑(zī)然:被玷污的样子。菑,同“缁”,黑色。非:指出缺点和错误。致:极,极其。笑:嘲笑,讥笑。噏噏呰呰:噏噏,相附和;呰呰,相诋毁。孔:很,大。臧:善,好。具:同“俱”。扁:通“遍”,普遍。度:法则。彭祖:名铿,传说中尧时长寿的人。强:原作“名”。时通:处于显达。处穷:处于穷困。信:诚,的确。勃:同“悖”,谬误。提:弛缓。僈:同“慢”,驰慢。夷固僻违:倨傲邪僻。夷,倨傲;固,固执丑陋;僻违,邪僻不正。庸众:庸俗粗野。卒度:完全符合法则。获:得时,得当。先:引导,倡导。是是:以是为是。是,肯定。易言:语言轻率,不诚实。趣:同“取”。闲:熟习。偍(tí):迟缓。秏(mào):通“眊”,昏乱。渐深:深沉。渐,通“潜”。道顺:依顺,不越轨。齐给便利:齐、给、便、利,都是敏捷轻快的意思。卑湿:意志卑下。重迟:行动迟钝。抗:激发。驽散:驽钝散漫。劫:约束。僄(piào)弃:轻浮自弃。炤:同“昭”。使……明白。愚款:单纯朴实。端悫:正直诚实。径:快捷迅速。一好:专精不二。修:美好。道义重:即“重道义”。通:显达。折(shé)阅:亏本。折,阅,卖。〔51〕市:买卖。〔52〕术:通“述”,遵循。〔53〕横行:走遍。〔54〕详:明查事理。〔55〕埶:同“势”,势利。〔56〕顺墨:顺,阿谀顺从;墨,营私贪污。〔57〕偷儒:苟且偷懒。 儒,通“懦”,指怕事。〔58〕转脱:取巧逃避。〔59〕佞:口才伶俐。〔60〕兑(ruì):通“锐”,行动敏捷。〔61〕程役:通“逞欲”。〔62〕录:检束,检点。〔63〕供:通“恭”,恭顺。〔64〕冀:当为“翼”,谨敬。〔65〕渍淖:陷入泥坑。〔66〕击戾:抵触。〔67〕偶视:面对面相视。〔68〕然:因为。〔69〕比俗之人:普通人。〔70〕十驾:马行十日所行路程。〔71〕意:通“抑”,还是。〔72〕坚白:战国时名家公孙龙的一个辩论命题。〔73〕同异、有厚无厚:战国时名家惠施的论题,一说有厚无厚是春秋邓析的论题。〔74〕止:节制。〔75〕倚魁:通“奇傀”,奇怪。〔76〕学:学者。〔77〕迟:等待。〔78〕崇:通“终”。〔79〕厌(yā):同“压”,堵塞。〔80〕县:同“悬”,差别。〔81〕迩:远。〔82〕多暇日:指懒惰而不做事。〔83〕体:道德践履。体,实行,践履。〔84〕齐明:无所不明。齐,全。〔85〕志:识,知。〔86〕渠渠:局促不安。〔87〕类:与法律相类似的律例。〔88〕温温:平和踏实的样子。〔89〕非:违背。〔90〕乱妄:胡作非为。〔91〕正仪:典范。〔92〕顺帝之责:符合自然的法则。〔93〕弟(tì):同“悌”,顺从兄长。〔94〕钧:通“均”,相等的人。〔95〕:同“荡”,放荡。〔96〕详:通“祥”,善。〔97〕老老:尊敬老人。〔98〕穷穷:轻辱穷困的人。〔99〕冥冥:不显要。意指行善不求人知。〔100〕过:祸。〔101〕遂:通“坠”,毁灭。〔102〕略:少。〔103〕安燕:安逸。燕,通“晏”,安。〔104〕过夺:过,过分;夺,处罚。〔105〕予:奖赏。〔106〕隆:重。〔107〕杀势:不盛气凌人。杀,减少。〔108〕柬:选择。〔109〕交:当作“文”,礼节。〔110〕作好:凭个人喜好办事。〔111〕作恶:凭个人憎恶办事。
(张 静)
〔鉴赏〕
《荀子》的第一篇为《劝学》,第二篇便是《修身》。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是借古讽今,批评当时的学风不正。“为己”之学,旨在“美其身”(《劝学》),亦即修身,而后治国平天下。学习——修身,是《荀子》一书的开宗明义之句,也是先秦儒学的开宗明义之句。反映儒学宗师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第一篇为《学而》,第二篇才是《为政》。足见《荀子》与《论语》两书的编者在理解儒学精微上是相通的,也说明荀学与孔学是相通的。通过学习完善自己的道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国,是先秦儒学大师们的孜孜追求。儒家思想的魅力正在于这种道德精神。它提出的精神走向就是人的世界。所以说,伦理道德思想是儒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大学》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无疑是儒学大师们以德立国,实行伦理政治模式的纲领性总结。荀子的《修身》篇,正是这种时代思潮中承前启后的理论结晶。篇中着重论述了修身的道理和原则,强调学“礼”、“得师”、“一好”的修养方法,提倡道德的自我完善,提倡人生价值理想的追求,无疑是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荀子有“治人”之论。“治人”者,道德高尚的治国之人之谓也。“治人”首要在“修身”,在个人的自我完善,在个人的灵魂关怀,道德毕竟是人的道德,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也只能是人的完善。荀子称之为“德操”,并要求“生乎由是,死乎由是”,一生坚持,这样就能成为“能定能应”的“成人”或“君子”(《劝学》)。荀子亦如孔、孟,是注意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修身过程也就是人的自觉意识觉醒的过程,修身的直接目标,是要造就“治人”。同孔、孟一样,他的着眼点始终在治国平天下,在政治。
孔子已提出“学习”二字,《论语》首句便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开篇是《劝学》,云“学不可以已”。看来讲学习应该说是儒家首倡并世代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传统。就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西方学者提出“学习化社会”(《学会生存》)的观念,也似可视作东方古老哲学智慧的现代转型。儒学的这一传统仍然是值得现代好好开发的思想资源。
“修身”的命题也源自孔子。《论语》的第一篇《学而》中就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箴言。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显然脱胎于此。荀子又说“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劝学》),见到不良品行,务必要以忧虑恐惧的心情进行自我反省。这里说得明白不过,学习过程就是修身过程。近人梁启雄注云:“荀子之意:以人性本恶,必以学正之。”(《荀子简释》)荀子强调“隆师而亲友”、“好善无厌”,即只有尊重老师,亲善友人,追求美德不满足,才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学习的重要性,也跃然纸上。
说到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荀子有一句极精要的话:“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这是说,没有比礼更直接的途径,没有比得到好老师更重要的事情,没有比用心专一更有效的要领。荀子认为,这是调理神气、濡养心志、完成自我修养的必由途径和方法,即他所谓的“治气养心之术”。
荀子“隆礼”。“礼”在荀子思想中自有其特异的光彩,清人王先谦说得好:“荀子论学政治,皆以礼为宗。”(《荀子集解序》)荀子之“隆礼”在《荀子》中的确是“一以贯之”。荀子说“礼者,养也”(《礼论》),“礼”的含义是用来调节人的欲望,满足人的需要的,即所谓“养人之欲,给人以求”(同上)。“礼”的内容还有所谓“别”,即“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同上),这实际是荀子勾勒的有等级差别的社会秩序。“礼”也就是一切言行和事物的最高准则。所以荀子强调“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荀子指引的修身之道就是始乎学礼,终乎遵礼,达到以正其身的境界。就学习的内容和程序而言,荀子也说是“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劝学》),要落在一个“礼”字上。荀子将礼与修身、治国更是紧紧联系起来,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人没有礼就无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就不得安宁。反之,有了礼,则“君子以修(身)百姓宁”,“国家既治四海平”(《成相》),君子以礼修身,可使百姓安宁,国家安定,四海莺歌燕舞庆升平。荀子所论之“礼”,是冶信念、法律、道德于一炉的综合体。以“礼”来“修身”或“正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君子”之类有身份的人应带头遵纪守法、以身作则,在道德上模范于社会。
荀子“隆师”。“师”之前冠“隆”,前无古人。在荀子心目中,“师”与“君”、“礼”并列而无愧。这大概与荀子毕其终身从事教育、著书立说、授徒传道有关。“有秀才”的荀子少年时,便“游学于齐”,后在稷下学宫中“三为祭酒”,学子们誉称其“最为老师”,晚年废居兰陵,仍著书授徒,直至“著数万言而卒”(《史记》本传)。作为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荀子讲“礼有三本”时,说“君师者,治之本”(《礼论》),把教师与君主等同看待,足见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纠正一个人思想行为的标准。而“礼”的观念和行为是通过教育形成的,是由教师传授的。荀子还不无感慨地说:“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儒效》)荀子把教育提高到安邦定国的高度,还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大略》)。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荀子之“莫神一好”,即其一贯强调的“虚壹而静”(《解蔽》)的治学修身态度和方法。就是说要排除一切杂念,专神致一地求取知识,“治气养心”。《劝学》中,荀子以蚯蚓、螃蟹作比,指出其结果有差距,就在一个“用心一”,一个“用心躁”。说明这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若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成功就离你不远了。这也就是荀子所提倡的“并一而不二”的“成积”工夫(《儒效》)和“专于一”的“积微”精神(《大略》)。
荀子之谈“修身”,强调人要合于外在的礼义标准,又主张人们要通过学习,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提高人的心灵素质,完善自身,成为“名配尧、禹”、“专广”(胸怀宽广)、“以公义胜私欲”(依据公共道义,去掉自己的私欲)的完善的人。荀子以“修身”为本的教育思想和以德立国的政治思想所闪现的理性光辉是可以惠泽后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