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春秋至秦汉﹞《礼记·大学》
■释义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北宋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后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这段话出自《大学》首章,记录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运行过程:止—定—静—安—虑—得。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目标所在,这样才能志向坚定。止:目标。朱熹《大学章句》释为:“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定而后能静”,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静:静心。朱熹释为:“静,谓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安:随处而安稳。朱熹释为:“安,谓所处而安。”“安而后能虑”,心安才能够思虑周详。虑:思考精审。朱熹释为:“虑,谓处事精详。”“虑而后能得”,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得:收获。朱熹释为:“得,谓得其所止。”“得其所止”,即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