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耐心和克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培养。
儿子有着很坏的脾气。一天,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得在后院的围篱上钉一根钉子。
第一天,这个男孩一共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钉子的数量在减少,因为男孩发现少发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更容易一些。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改掉了乱发脾气的恶习,父亲又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他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时,父亲就去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过去了,父亲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了出来。
父亲带着男孩来到后院说:现在,你已经是一个好孩子了。但是你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无法恢复成从前的模样。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这位父亲给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 “自我克制课”。它像寓言故事一样生动且具有震撼力,建议那些没有机会给孩子上这样一堂人生课的父母,能将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
性格是一种能力,很多父母并不否认这种说法,但同时他们发现性格培养似乎要比教孩子识字难得多,他们常常感觉无从下手。其实,细心的父母是不会找不到机会的。
一天,妈妈正在厨房蒸鸡蛋羹,英子闻见香味跑了进来。
“妈妈,我要吃蛋羹。”
“蛋羹还没有蒸好,再等5分钟吧。”
“我不要等,我现在就要吃。”3岁的女儿不答应了。
“英子,蛋羹没有蒸好怎么能吃呢?你如果饿了,就先去吃块面包吧。”
“不,不,我就要吃蛋羹。”
妈妈了解女儿的心理,知道她自控能力差,难以抵制外在的诱惑和内在的欲望。为了让她明白什么是等待,妈妈把她带出了厨房,不再理她了。
过了5分钟,女儿又跑了回来,焦急地对妈妈说:“5分钟到了,我要吃蛋羹。”
这时蛋羹的确已经蒸好了,但为了使女儿有耐心,妈妈并没有立刻给她,而是让她再安静地等一会儿。
“再等一等,蛋羹虽然蒸好了,但它现在很烫,你不能吃。”
“不,我不怕烫,我现在就要吃。”英子哭闹起来。
“英子,你要学会‘等一等’,如果再这样纠缠,我就不给你吃了。”
女儿生气了,一下子冲出厨房,跑到自己房间里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妈妈把蒸好的蛋羹放在了餐桌上,对女儿说:“哇,蛋羹好香呀,现在可以吃了。”
看见女儿没有反应,妈妈知道她还在生气,也并不理会,继续做其他的事。就在此时,英子悄悄地从房间里走了出来,到餐桌前吃起了蛋羹。
英子的妈妈利用“等一等”的方法,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许多父母不能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欲求过分,常常在有意无意中纵容和培养了孩子的这种心态和习惯。为了满足孩子马上喝水的要求,父母把热水从保温壶倒进大碗,又从大碗倒进小碗,最后还不断地用嘴吹,试图让水尽快凉下来。为了立刻满足孩子的喝水要求,父母动用了5-6个容器,无暇顾及其他事情,孩子还在旁边急得直跺脚,大人则在忙乱中不断地安抚着,“就好了,就好了,快了,快了。” 如果父母被动满足孩子的每一个要求,那么父母就会成为孩子的奴隶,即使忙得四脚朝天也不会让孩子得到一半的满足。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设法让孩子懂得:诱惑无处不在,欲望随时会产生,但是,世界不是以他为中心,因此,必须学会等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