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鲁教版数学与生活130页的教材。我对例题改编成了人教版《鸡兔同笼》,目的是让学生
教材分析:数学与生活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因此,鸡兔同笼问题作为数学与生活内容之一,《教学用书》对其设定的三个教学目标,注重渗透思想方法,关注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应用列表、假设、方程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本课的教学与常规课相比,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订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假设、有序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方法研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假设”的思想方法。
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和讨论交流法,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尝试、探究、交流等等。使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四、说教学过程
鉴于数学与生活这一特殊课型,我将本课分为引入、展开、提升三个部分进行教学。在这三部分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展开”这一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出示情景。
上课一开始我向学生介绍:在 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古题。并说明:这就是我国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板书:鸡兔同笼。接着向学生出示例题(板书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这一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问题,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用猜的方法,有的猜:有3只兔,5只鸡;也有的猜:鸡和兔各有4只,引导学生发现用猜的方法比较乱,并不科学。从而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二部分也是重点部分的教学:展开对鸡兔同笼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
二、展开。
鸡 | 8 | 0 | |||||||
兔 | 0 | 8 | |||||||
脚 |
1、 列表法。
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出示表格。并确定猜想的范围:不管怎样猜测学生都始终围绕鸡兔共8只。
通过表格都得出一个答案:3只鸡,5只兔。
在学生汇报时, ①按规律填写的学生会说出:因为每增加1只兔就多了两条腿。还有的学生会说出比较快捷的列表方法。小结:这种依次尝试所有可能的方法或从中间猜测的方法叫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学习列表法后,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有些题目数据比较大,用列表法比较麻烦,不合适。有必要研究更便捷的解决方法。
2、假设法:
因为学生都进行了预习,所以让学生自己试着说出算式(程度好的孩子)首先让全体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认真观察每一步算式,并找学生说出所表示的含义。我再通过大屏幕动画演示结合每步算式,再次详细的阐述每步算式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求?其实看似啰嗦,实际我认为有相当的必要性,为下面的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不要一味模仿例题的做题步骤,让学生真正明白解题过程每步的含义。其次再让学生把整个题的算式含义进行交流、进行汇报。
假设都是兔呢?由于有了第一种假设方法的经验,第二种假设方法我就放手给学生尝试,让每位学生写出算式再说出每步算式的含义。
小结: 第一种方法假设都是鸡,先求的是兔。第二种方法假设都是兔,先求的是鸡。并揭示出《鸡兔同笼》验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假设法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我通过课件的生动演示,搭建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经过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台阶。突破了难点,掌握了方法,体验了成功。
三、提升。
1、 形成结论。 引导学生回顾研究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过程,首先是猜,发现比较乱,不科学,需要有序地思考,引出了列表法。但又发现对于数据较大的题目并不适用,有必要寻求更具有逻辑性和一般性的解法。根据推理得出假设法,从而得出结论: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懂得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很重要!
2、 巩固练习。 回应引入时的古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巩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进一步的提升。
3、 “鸡兔同笼”问题漂洋过海,传到有些国家他们把它叫做《龟鹤问题》这就说明我国古文化的传播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解决方法也类似。接着解决了停车场自行车与汽车的问题。最后引出解决这样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方程法。(在设计课时我也设计进了方程法,由于一遍遍试课,感觉面面俱到又面面不到,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生掌握的非常不扎实。所以重点放在了假设法。)
结语:通过对这堂课的研究,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愿意与大家一起——继续不断地探索,与新课程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