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作文网 · 说课稿
目录
位置: 主页 > 应用文 > 说课稿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5-28 08:20:14

【第2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本单元训练主题是父母之爱,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本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的故事。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情感进一步丰富,对亲情的理解也逐步加深。而本文着重于亲情的感悟与教育,唯有“入文”、“入情”,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父爱,更好的把握文章主旨。

三、说学习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与学情的分析,我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应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为中心,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重点词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加强朗读训练,以读促思,在读中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感受父子的亲情,理解信念和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感悟“为什么说这是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体会父爱的伟大,学习他们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少讲精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培养语感。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点拨启发、自主探究讨论等教法开展教学。

(二)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给学生“点金术”,授人以渔,我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诵读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

五、说导学流程

依据“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生活为主线”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观,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为: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导入是一篇文章的基点,也是整堂课的情感起点。

这是一篇以亲情为主线的文章,所以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的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这种浓浓的爱。”引导学生进入亲情世界,走进文本,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二)、再读课文,感受故事

学生默读全文,再一次感受故事,通过“读了这篇文章,我最受感动的是                ”这一句式,引入下一环节。

(三)、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这是本课重点,也是情感的交汇和碰撞处。是文本和心灵的交融点。这一环节,围绕“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句话展开导学:

1、自由朗读,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再组内讨论交流:“我读懂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期间,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可能遇到的危险,讨论交流后,从“36小时,布满、不堪、到处”等词句的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然后 指导学生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2、对比阅读,进一步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然后学生对比朗读。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但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父爱创造了奇迹!

3、自主探究,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小组探究,集体汇报交流。

4、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那就是在课文里反复出现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为了使学生读中感悟,我进行了如下引导: 

1、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是这句话。

2、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3、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学生反复诵读词句,进一步酝酿感情,体会深沉而宽广的父爱。

(四)、拓展延伸,升华亲情

品读文本后,再一次回归生活,父爱如山,我们时刻沐浴在亲情之中,我们的故事虽然平淡,但亲情同样伟大。通过自己的亲情小故事,进一步升华亲情,达成本文情感目标。至此,本文导学过程全部完成。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爱      在一起



这个设计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七、说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作指导,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品读词句,突破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浓浓的亲情。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本单元训练主题是父母之爱,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本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的故事。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情感进一步丰富,对亲情的理解也逐步加深。而本文着重于亲情的感悟与教育,唯有“入文”、“入情”,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父爱,更好的把握文章主旨。

三、说学习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与学情的分析,我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应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为中心,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重点词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加强朗读训练,以读促思,在读中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感受父子的亲情,理解信念和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感悟“为什么说这是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体会父爱的伟大,学习他们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少讲精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培养语感。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点拨启发、自主探究讨论等教法开展教学。

(二)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给学生“点金术”,授人以渔,我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诵读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

五、说导学流程

依据“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生活为主线”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观,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为: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导入是一篇文章的基点,也是整堂课的情感起点。

这是一篇以亲情为主线的文章,所以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的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这种浓浓的爱。”引导学生进入亲情世界,走进文本,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二)、再读课文,感受故事

学生默读全文,再一次感受故事,通过“读了这篇文章,我最受感动的是                ”这一句式,引入下一环节。

(三)、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这是本课重点,也是情感的交汇和碰撞处。是文本和心灵的交融点。这一环节,围绕“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句话展开导学:

1、自由朗读,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再组内讨论交流:“我读懂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期间,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可能遇到的危险,讨论交流后,从“36小时,布满、不堪、到处”等词句的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然后 指导学生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2、对比阅读,进一步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然后学生对比朗读。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但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父爱创造了奇迹!

3、自主探究,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小组探究,集体汇报交流。

4、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那就是在课文里反复出现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为了使学生读中感悟,我进行了如下引导: 

1、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是这句话。

2、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3、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学生反复诵读词句,进一步酝酿感情,体会深沉而宽广的父爱。

(四)、拓展延伸,升华亲情

品读文本后,再一次回归生活,父爱如山,我们时刻沐浴在亲情之中,我们的故事虽然平淡,但亲情同样伟大。通过自己的亲情小故事,进一步升华亲情,达成本文情感目标。至此,本文导学过程全部完成。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爱      在一起



这个设计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七、说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作指导,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品读词句,突破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浓浓的亲情。

相关作文

观潮说课稿 《荷叶圆圆》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厘米的认识说课稿 《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匆匆》说课稿 《珍珠鸟》说课稿 《找春天》说课稿 《画风》说课稿

推荐热门作文

观潮说课稿 两位数乘一位数说课稿 《观舞记》说课稿 《扁鹊治病》说课稿 《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说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公顷和平方千米》说课稿 《万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圆锥侧面展开图》说课稿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